【一毛不拔的含义】“一毛不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小气,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说,杨朱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即使拔下自己一根毛就能让天下人受益,他也不愿意做。
后来,“一毛不拔”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极度吝啬、不愿付出、不愿帮助他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常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愿意分享、不愿意投资、不愿意给予的人。
一毛不拔的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一毛不拔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 |
原意 | 杨朱主张个人利益至上,不愿为天下人牺牲自己的一根毛 |
现代用法 | 形容极度吝啬、不愿付出、不愿帮助他人 |
情感色彩 | 贬义 |
使用场景 | 批评吝啬、自私、不愿分享的人 |
近义词 | 吝啬、小气、守财奴 |
反义词 | 慷慨、大方、乐于助人 |
一毛不拔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一毛不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特征。一个过于吝啬的人,往往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在团队合作中显得不合群。相反,适度的慷慨和分享,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当然,适度的节俭和理性消费并不是“一毛不拔”,而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关键在于平衡,既不过分浪费,也不过分吝啬。
通过了解“一毛不拔”的含义,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付出,而不是一味地计较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