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遍野出处于哪里】“饿殍遍野”是一个形容灾荒严重、百姓大量死亡的成语,常用来描述因饥荒、战乱或自然灾害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死亡现象。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何处?它在历史文献中有哪些具体出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一、
“饿殍遍野”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主要出现在描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历史记载中。其中,《后汉书》《明史》等正史中均有相关记载,而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也常引用这一成语,以增强对灾难场面的描绘。
该成语的本意是“饥饿而死的人遍布田野”,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在遭遇严重饥荒时的惨状。在不同历史时期,“饿殍遍野”被用于描述不同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破坏、政治腐败等导致的社会危机。
由于其强烈的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学、历史研究和新闻报道中。
二、出处一览表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作者/朝代 | 说明 |
《后汉书·王符传》 | “民多饿殍,野有哭声。” | 范晔(南朝) | 描述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与饥荒 |
《明史·食货志》 | “岁大饥,饿殍遍野。” | 张廷玉等(清朝) | 记载明朝某次大规模饥荒 |
《资治通鉴·唐纪》 | “百姓流离,饿殍遍野。” | 司马光(北宋) | 描述唐朝中期社会问题 |
《水浒传》 | “官逼民反,饿殍遍野。” | 施耐庵(元末明初) | 小说中反映社会不公与饥荒 |
《红楼梦》 | “世道艰难,饿殍遍野。” | 曹雪芹(清代) | 用以衬托社会衰败景象 |
三、结语
“饿殍遍野”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成语,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多个古代文献。无论是正史还是文学作品,它都承载着对人类苦难的深刻记录与反思。了解其来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表达。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饿殍遍野”并非某一特定文献的独创,而是历代文人笔下反复出现的词汇,体现了古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书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