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哪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对“过错”的一种深刻见解,强调了知错不改的严重性。
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却不加以改正,那就真正地犯了错误。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修身”与“自省”的重视,也反映出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高标准要求。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更强调“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过而不改”不仅是对错误的放任,更是对自身品德的否定。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意思 | 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
出处背景 | 孔子在与弟子对话中谈及如何对待错误和修身养性。 |
核心思想 | 强调“知错必改”的重要性,反对姑息错误。 |
相关语句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启示 | 面对错误应勇于承认并改正,否则将失去自我提升的机会。 |
三、结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现代人面对自身缺点时应具备的态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对错误的正视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