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尺的典故】“得寸进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贪心不足,得到一点好处后,还想进一步索取。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一段历史,最早出自《战国策·秦策三》。
典故原文:
> “秦王曰:‘夫赵之君,其势弱而国小,然其民皆知义,不以利动。今吾欲伐之,若取其地,彼必怒而拒我;若不取,又恐失其势。’左右曰:‘不如先取其一城,以试其意。’秦王曰:‘善。’遂攻赵,取其一城。赵人怒,发兵来战,秦不能胜。秦王曰:‘得寸则进尺,得尺则进丈,此理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秦国在攻打赵国时,一开始只攻占了一座城池,但赵国因此愤怒并出兵反击,结果秦国未能取胜。于是秦王感叹:“得寸则进尺,得尺则进丈”,意思是得到一点就想要更多,逐步推进。
“得寸进尺”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秦国对赵国的战争。起初秦国只是占领了一座城池,但赵国因此感到威胁并发动反击,导致秦军受挫。秦王感慨道:“得寸则进尺,得尺则进丈”,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成语“得寸进尺”,用来形容人贪心不足,得到一点利益后继续索求更多。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得寸进尺 |
出处 | 《战国策·秦策三》 |
典故背景 | 战国时期,秦国攻赵,先取一城,赵国反击,秦军失利。秦王感慨得寸进尺的道理。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贪心不足,得到一点好处后还想继续索取。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或描述他人贪心、不知足的行为。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日常生活、职场、谈判等场合,形容人不断索取、得陇望蜀的心态。 |
通过了解“得寸进尺”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因贪心而失去更多的机会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