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成语解释】“人琴俱亡”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
一、成语解释
出处:出自《世说新语·伤逝》。
原意:东晋时期,王子猷(王羲之的长子)听说弟弟王子敬(王献之)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没有哭,而是直接走进弟弟的房间,拿起他的琴,弹了一曲,然后说:“人琴俱亡。”意思是人已经死了,琴也失去了主人,从此再无意义。
引申义:比喻对亲人或挚友的深切怀念与哀痛,也表示物是人非、一切成空的凄凉心境。
二、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人琴俱亡 |
出处 | 《世说新语·伤逝》 |
原意 | 王子猷因弟死而悲痛,认为人已亡,琴也无用 |
引申义 | 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物是人非的凄凉感 |
使用场景 | 表达对逝去亲友的思念,或感叹失去重要事物后的失落 |
情感色彩 | 悲伤、哀痛、怀念 |
文化内涵 | 古代文人重情重义的体现 |
三、使用建议
“人琴俱亡”虽然情感浓烈,但在日常交流中应谨慎使用,避免过于伤感或引起他人不适。它更适合用于文学作品、悼词、诗歌等正式或文艺场合。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人琴俱亡”的区别 |
物是人非 | 事物依旧,但人已不在 | 更强调环境不变,人事已变 |
悲痛欲绝 | 极度悲伤 | 更侧重情绪强烈,不涉及具体物品 |
望穿秋水 | 盼望心切 | 多用于等待或思念,不带死亡意味 |
五、结语
“人琴俱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它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也让我们在面对离别时,学会用情感去铭记那些无法挽回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