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及义的意思】“言不及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虽然这句话不是直接出现“言不及义”,但后人常以此形容说话不触及正题、不切实际、空泛无意义的言语。
一、含义总结
“言不及义”指的是说话或写文章时,内容没有触及到实质问题或核心意义,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实际价值。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显得空洞、无用,甚至可能误导他人。
二、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言 | yán | 说话、言论 |
不及 | bù jí | 没有达到、没有触及 |
义 | yì | 道理、意义、本质 |
三、使用场景
1. 日常交流中:当一个人说话离题太远,没有重点时,可以用“言不及义”来形容。
2. 写作中:文章内容空洞、没有中心思想,也可称为“言不及义”。
3. 会议或讨论中:发言者偏离主题,只说无关紧要的话,也属此类。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言之无物、空话连篇、浮光掠影 |
反义词 | 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直指本质 |
五、例句参考
- 他这次发言言不及义,根本没有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 这篇文章言不及义,读起来让人感觉毫无收获。
- 在会议上,有些人言不及义,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六、文化背景
“言不及义”在古代常用于批评那些只会空谈而不务实的人。孔子提倡“慎言”,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虚浮之辞。因此,“言不及义”不仅是语言上的问题,更是态度和修养的问题。
七、总结
“言不及义”是一种对语言表达的负面评价,强调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沟通、写作还是演讲,都应避免“言不及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