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精选问答 >

虽执鞭之士原文欣赏

2025-11-14 11:56:38

问题描述:

虽执鞭之士原文欣赏,求快速回复,真的等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4 11:56:38

虽执鞭之士原文欣赏】“虽执鞭之士”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一段评价。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尊重与包容,也反映了他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一、原文欣赏

原文:

> 子曰:“吾与点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在这一段中,“虽执鞭之士”并非直接出现,但“吾与点也”一句,表达了孔子对曾点(即“点”)理想境界的高度认同。曾点所描绘的是一种闲适、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与孔子的理想社会相契合。因此,孔子感叹说:“吾与点也。”

二、

项目 内容
出处 《论语·述而》
核心思想 尊重个体差异,提倡理想生活状态
孔子态度 对曾点的理想表示赞同
人物表现 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各有志向,曾点则追求自然和谐
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尊重不同学生的志向与选择
哲学意义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自然生活的赞美

三、延伸思考

“虽执鞭之士”虽然不是原文中的直接表述,但在解读孔子的思想时,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即使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孔子重视每一个人的志向与选择,认为无论身份高低,只要真诚、有志向,都值得被尊重。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社会中应更加包容与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结语:

“虽执鞭之士”的精神在于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与追求。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心中有志、行为有度,都是值得尊敬的。孔子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对弟子的教导上,更体现在他对人生理想与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之中。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