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成语解释及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极度困难、濒临灭亡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着微弱的生命力或存在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已经处于衰败边缘,但还在强行支撑的局面。
成语解释:
- 出处: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君虽老,犹有‘苟延残喘’之志。”
- 字面意思:“苟”意为勉强;“延”为延续;“残喘”指微弱的呼吸。合起来即“勉强维持微弱的呼吸”。
- 引申含义:比喻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或生存状态,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在衰败中的挣扎。
成语用法:
- 结构:联合式
- 感情色彩:贬义
- 使用对象:多用于人或组织
- 常见搭配:苟延残喘地活着、苟延残喘地维持、苟延残喘的公司
通俗理解:
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机构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仍然在努力维持,不彻底放弃,这种状态就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它强调的是“勉强维持”,而非积极进取。
成语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 近义词 | 苟延残生、垂死挣扎、强弩之末 |
| 反义词 | 精神焕发、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
实际应用示例:
1. 老张虽然身体虚弱,但他仍苟延残喘地工作,只为给家人留下一点生活保障。
2. 这家老字号企业早已失去了竞争力,如今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着最后几间门店。
3. 在金融危机下,很多小公司都苟延残喘地撑着,等待市场回暖。
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在绝境中勉强维持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形象地描绘某些人或事物在困境中的挣扎状态,但要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