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什么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困难或濒死的状态下,勉强维持生命,延续最后的呼吸。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凉和无奈情绪,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处于即将灭亡的边缘,但仍在艰难支撑。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苟延残喘 |
| 拼音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君之疾,不若此也,而子言‘苟延残喘’。” |
| 含义 | 形容人在极度困苦中勉强维持生命,勉强支撑局面。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写人物处境艰难、濒临死亡或失败的边缘。 |
| 情感色彩 | 贬义,带有同情、惋惜或讽刺意味。 |
| 近义词 | 奄奄一息、垂死挣扎、苟活偷生 |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生机勃勃、蓬勃发展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中:
“他身患重病,却仍坚持写作,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 表达对人物顽强精神的敬佩,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悲凉。
2. 现实生活中:
“这家公司已经负债累累,只能苟延残喘,等待最后的清算。”
—— 描述企业濒临倒闭的状态。
3. 口语表达中:
“你别再拖着了,这情况已经苟延残喘了。”
—— 表示劝告对方接受现实。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 误用一:将“苟延残喘”用于形容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人。
✅ 正确用法应体现“勉强维持”的状态,而非积极进取。
- 误用二:与“苟且偷生”混淆。
- “苟延残喘”更强调“生命即将结束”,而“苟且偷生”则强调“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四、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适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现状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也反映了人们面对绝境时的挣扎与无奈。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词语的用法,可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