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的意思是什么】“拾遗”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和现代语境中,具有多种含义。它既可以指捡拾他人遗落的物品,也可以引申为对历史、文化或文学作品的整理与补充。以下是对“拾遗”的详细解释。
一、
“拾遗”原意是“捡拾遗失之物”,在古代多指官员在朝堂上捡拾皇帝遗落的物品,后逐渐引申为对历史文献、文化典籍的整理和补充工作。在文学中,“拾遗”也常用来形容对前人作品的辑录与补遗。此外,在现代语境中,“拾遗”也可指在日常生活中拾取他人遗落的物品,体现个人品德。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义 | 捡拾遗失之物;对历史、文化、文学的整理与补充 |
| 出处 | 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其言多推古义,以讽谏,故号曰‘拾遗’。” |
| 字面意思 | “拾”即捡起;“遗”即遗落、丢失 |
| 古代用法 | 原指官员在朝堂上捡拾皇帝遗落的物品,后引申为对朝廷政事的建议和补救 |
| 文学用法 | 如《全唐诗》中有“拾遗”之名,指对唐代诗歌的辑录与整理 |
| 现代意义 | 可指在生活中拾取他人遗落的物品,体现良好道德 |
| 常见搭配 | “拾遗补缺”、“拾遗补漏”、“拾遗记”等 |
| 相关人物 | 如杜甫曾任“左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 |
三、结语
“拾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象征。无论是古代的官职,还是现代的行为,都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在文化传承中,“拾遗”也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