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戚戚焉是什么意思】“心有戚戚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句为:“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也。’梁惠王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以羊易牛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曰:‘何由知吾不行也?’曰:‘……’曰:‘王如好货,与民同之,于王何有?’曰:‘王如好色,与民同之,于王何有?’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朝,农者皆欲耕于野,商贾皆欲藏于市,行旅皆欲出于其途,王如好仁,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曰:‘是故,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莫之就,而言之不善,亦不足以为善矣。’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曰:‘岂非所谓“心有戚戚焉”者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难道不是所说的‘心有戚戚焉’吗?”这里的“戚戚”是悲伤、忧愁的样子,“焉”是语气词。整句话表达的是对某种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心有戚戚焉”原意是形容内心感到悲伤或同情,后来引申为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有一种心灵上的认同感。常用于表达对他人处境的理解和同情,或者对某种情境的深刻感受。
表格展示:
| 词语 | 拼音 | 出处 | 原意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 心有戚戚焉 | xīn yǒu qī qī yān | 《孟子·梁惠王上》 | 内心感到悲伤或忧愁 | 对他人情感产生共鸣,心灵相通 | 表达对他人处境的理解、同情或认同 | 
通俗解释:
“心有戚戚焉”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痛苦时,自己内心也会感到难过,并能体会到对方的心情。这是一种共情能力,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比如,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在街头流浪,你心里也会感到难过,觉得他很可怜,这就是“心有戚戚焉”。
小贴士:
- 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演讲或日常交流中,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 不要把它和“感同身受”完全等同,虽然两者都有“理解”的意思,但“心有戚戚焉”更强调内心的触动和情绪上的共鸣。
- 在写作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让语言更有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心有戚戚焉”的时刻,不妨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