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糠的解释是什么】“筛糠”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紧张、恐惧或寒冷时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发抖的状态。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人们筛米时的动作,因筛子震动导致米粒与糠分离,动作较为剧烈,故用“筛糠”来形容人的身体震颤。
一、
“筛糠”原意是用筛子筛去谷物中的糠皮,动作较为剧烈。后来引申为人在情绪激动、害怕、寒冷等情况下身体不自觉地发抖、颤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尤其是在紧张、恐惧或寒冷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词多用于口语表达,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状态或生理反应。
二、表格形式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筛糠 |
| 拼音 | shāi kāng |
| 字面意思 | 用筛子筛谷物中的糠皮,动作较剧烈 |
| 引申义 | 形容人在紧张、恐惧、寒冷时身体发抖、颤抖 |
| 使用场景 | 口语中描述人的情绪或生理反应 |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形象化,常用作比喻 |
| 常见搭配 | “吓得筛糠”、“冷得筛糠” |
| 是否书面语 | 多用于口语,较少见于正式书面语 |
| 来源 | 源自筛米动作,后引申为身体反应 |
三、拓展说明
“筛糠”虽然听起来有些粗俗,但在民间语言中却非常生动,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身体不受控制的颤抖感。例如:“他听到消息后吓得筛糠,连话都说不出来。”这句话就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因为惊吓而身体发抖的状态。
此外,在一些方言中,“筛糠”也有类似的用法,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说法,但核心含义基本一致。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筛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经验,是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