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什么官职】“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名称,最早出现在周代,后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尚书”的职责、地位和权力都有所变化。以下是对“尚书”这一官职的总结与分析。
一、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原意是“掌书”,即负责文书、档案等事务的官员。随着历史的发展,尚书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行政职位,尤其是在隋唐以后,成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最高长官,负责具体政务的执行与管理。
二、尚书的历史演变
| 朝代 | 尚书的职能 | 权力地位 |
| 周代 | 掌管文书、记录、传达政令 | 初期为低级官职 |
| 秦汉 | 成为中央重要机构,设尚书台 | 地位提升,参与决策 |
| 魏晋 | 设尚书省,成为中央行政核心 | 权力扩大,成为实际执政机构 |
| 隋唐 | 六部尚书为各部最高长官 | 官职制度成熟,分工明确 |
| 宋元 | 尚书多为虚衔,实权被宰相掌握 | 职位象征性增强 |
| 明清 | 尚书仍为六部正官,但受内阁制约 | 实权下降,更多为荣誉职务 |
三、尚书的主要职责
1. 处理政务:负责本部门的日常行政事务。
2. 起草诏令:协助皇帝起草或审核重要诏书、命令。
3. 监督执行:确保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
4. 参与决策:在重大国事中提出建议,参与朝廷讨论。
四、尚书与宰相的关系
在唐代以前,尚书常与宰相并列,共同参与国家大事。但从宋代开始,随着宰相权力的集中,尚书逐渐成为副职,主要负责具体事务,而大政方针则由宰相掌控。
五、总结
“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其职能从最初的文书管理逐步发展为中央行政的核心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尚书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朝廷中不可或缺的高级官员。了解“尚书”的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如需进一步探讨某个朝代的尚书制度,可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