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孔子说的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篇,原文为:“子曰:‘绘事后素。’”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不仅涉及绘画技艺,更反映了孔子对礼、德、质与文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原文解析
“绘事后素”字面意思是“在白底上绘画”,即先有白色的底子,再进行绘画。从字面上看,这似乎是在讲绘画的步骤,但孔子为何要提到这一点呢?其实,这是他借绘画来比喻人应具备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孔子的深层含义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内在的美德(如仁、义、礼、智、信),即使外表光鲜亮丽,也只是“画蛇添足”,显得不自然、不真实。因此,“绘事后素”强调的是:内在的纯净是外在美化的基础。
换句话说,一个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在外在行为、言语、仪表等方面表现出真正的美感和风范。
三、历史背景与理解差异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绘事后素”是指绘画时先打底色,再施彩绘。但孔子将其引申为一种人生哲理,强调“素”(纯洁、本真)的重要性。后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 学者 | 观点 | 理解角度 |
| 朱熹 | “绘事”指礼仪,“后素”指本性 | 强调内在本性为先 |
| 王夫之 | “素”为本质,“绘”为文饰 | 强调文质彬彬 |
| 现代学者 | 从美学、伦理学角度分析 | 更注重现实应用 |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绘事后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个人修养、教育理念,还是社会风气,都应以“素”为本,追求内在的真诚与善良,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形式。
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八佾》 |
| 原意 | 在白色底子上绘画 |
| 孔子寓意 | 强调内在美德为外在表现的基础 |
| 历史理解 | 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多指向“文质彬彬” |
| 现代意义 | 强调内在修养比外在装饰更重要 |
“绘事后素”不仅是孔子对绘画技艺的评论,更是他对人生、道德、礼仪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纯净与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