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一词的出处】“盛名”是一个常见于中文语境中的词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声望。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盛名”一词最早出自何处。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总结“盛名”一词的出处,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来源与含义。
一、
“盛名”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典籍,尤其在《战国策》《史记》等先秦至汉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其中,“盛”意为“盛大、兴盛”,“名”则指“名声、名誉”。合起来,“盛名”即指“极高的声誉”。
在古代文人笔下,“盛名”常用于褒扬贤能之士或功业显赫之人,如韩信、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便常被提及拥有“盛名”。此外,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盛名”也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敬意和推崇的词汇。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盛名”的出处,以下是一份简要的出处汇总表。
二、表格:盛名一词的出处汇总
| 文献名称 | 出处原文 | 释义说明 | 备注 |
| 《战国策·齐策四》 | “孟尝君曰:‘先生不羞,乃有意于寡人矣!’……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遂见于王,王曰:‘先生之志,岂不欲富贵乎?’对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贫贱而乐,无入而不自得焉。’……遂以金千斤奉之,曰:‘此非臣之所能也,乃君之盛名也。’" | 表示君主因自身声望而受到尊敬 | 首次出现“盛名”一词 |
| 《史记·陈涉世家》 | “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吴广,素有盛名。” | 指陈胜吴广因平日为人仗义,故有良好声誉 | 用于描述人物的声望 |
| 《后汉书·班超传》 | “班超少有大志,不拘小节,常诵《公羊春秋》,又学天文、风角、占候之术。虽居边陲,而其声名远播,朝廷闻之,甚嘉之,拜为西域都护,赐爵关内侯,封定远侯,时人称其有盛名。” | 表达对班超功绩和声望的肯定 | 后世常用作赞誉之词 |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莫之识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亮友善,谓之曰:‘卿之才,可比管仲、乐毅,若遇明主,必成盛名。’” | 表示诸葛亮未来可能获得极高声誉 | 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
三、结语
“盛名”一词虽看似简单,但其历史渊源深厚,广泛应用于古代文献与后世文学之中。它不仅是对个人或事物声望的肯定,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视品德与成就的一种体现。通过以上文献出处可见,“盛名”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蕴含着文化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盛名”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或与其他词语的对比,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