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梗概】《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历史散文,讲述了战国时期,秦王企图吞并安陵国,派使者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不敢直接拒绝,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完成一次艰难的外交任务。唐雎在面对强权时,凭借智慧与勇气,维护了国家尊严,最终成功完成了使命。
一、故事总结
唐雎受命前往秦国,面对秦王的威压和威胁,他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定的态度回应,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谋略。他用“士之怒”来震慑秦王,最终迫使秦王收回成命,保全了安陵国的尊严。这个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和外交智慧,也体现了弱国在强权面前不屈的精神。
二、关键人物及事件梳理
| 人物 | 身份 | 作用 | 行为描述 |
| 唐雎 | 安陵国使臣 | 主角 | 出使秦国,面对秦王威逼,以智取胜 |
| 秦王 | 秦国君主 | 对立面 | 试图以武力胁迫安陵国,后被唐雎震慑 |
| 安陵君 | 安陵国君主 | 配角 | 派遣唐雎出使,未直接参与谈判 |
| 使者 | 秦国使者 | 导火索 | 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 |
三、情节发展简述
1. 背景设定:秦王欲吞并安陵国,提出交换土地的要求。
2. 派遣使臣:安陵君不敢直接拒绝,派遣唐雎前往秦国交涉。
3. 对峙秦宫:唐雎面见秦王,直陈安陵国不愿换地的原因。
4. 秦王威胁:秦王以战争相逼,试图压服唐雎。
5. 唐雎反击:唐雎以“士之怒”回应,展现气节。
6. 秦王妥协:被唐雎的气势所慑,放弃进攻念头。
四、主题思想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一个外交事件,展现了个人在强权面前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强调了“不畏强权、坚守信念”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五、语言风格与写作特点
- 简洁有力:语言简练,对话生动,富有节奏感。
- 对比鲜明:通过秦王与唐雎的言行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 象征意味:用“士之怒”象征士人的尊严与力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事件,更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在逆境中坚持正义,在压迫中守护尊严。唐雎的故事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