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毗的汉语大词典】“荼毗”一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记载,“荼毗”是一个源自梵文的音译词,意为“火葬”。在佛教中,高僧或得道者的遗体常以火化的方式处理,称为“荼毗”,象征着超脱生死、归于寂灭。
一、词语释义总结
| 词语 | 荼毗 |
| 拼音 | tú pí |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 |
| 本义 | 火葬(佛教用语) |
| 引申义 | 一种宗教仪式,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与超度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高僧或修行者的火葬仪式 |
| 文化背景 | 源自佛教,强调舍身、无我、涅槃等理念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荼毗”一词源于梵文“dūpāna”或“dūpaka”,意为“焚烧”或“火化”。在佛教经典中,此词常用来描述对佛陀或高僧的火葬仪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术语被音译为“荼毗”,并逐渐融入汉语词汇体系中。
在古代文献中,如《大唐西域记》《高僧传》等,均有对“荼毗”仪式的描述,说明其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相关词语对比
| 词语 | 含义 | 与“荼毗”的关系 |
| 火葬 | 将遗体焚烧 | “荼毗”是佛教中的一种火葬形式 |
| 塔葬 | 将骨灰安放于塔中 | 与“荼毗”有关联,但更注重纪念 |
| 僧人 | 修行者 | 常进行“荼毗”仪式 |
| 涅槃 | 超脱生死 | 与“荼毗”所表达的佛教思想一致 |
四、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荼毗”一词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佛教研究或历史文献中。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更多以“火葬”替代。然而,在涉及佛教文化、历史人物或宗教仪式时,“荼毗”仍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五、结语
“荼毗”作为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是一种丧葬方式,更承载了深刻的宗教哲学意义。它体现了佛教对生命、死亡与轮回的理解,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尊者和修行者的敬仰之情。了解“荼毗”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之间的交融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