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它原本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后来被用来比喻为了避开冲突或避免正面交锋,主动后撤一定距离。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面对强敌或矛盾时,采取灵活策略,暂时让步以保存实力。
成语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退避三舍 |
| 拼音 | tuì bì sān shě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 原意 | 古代战争中,每退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表示主动后撤九十里 |
| 引申义 | 为了避开冲突、保存实力而主动让步或后退 |
| 使用场景 | 用于描述在面对压力、威胁或矛盾时,采取退让策略的行为 |
| 近义词 | 退让一步、忍让、避让 |
| 反义词 | 迎难而上、迎战、对抗 |
成语故事简述
“退避三舍”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当时晋文公为遵守诺言,答应在战斗中退避三舍(即九十里),以示信义。此举不仅赢得了诸侯的尊重,也使晋军在战略上占据优势,最终取得胜利。因此,“退避三舍”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讲信用、重礼仪的表现。
实际应用举例
- 在商业竞争中,某公司为了避免与大企业正面冲突,选择避开热门市场,转而开发细分领域,这就是“退避三舍”的体现。
- 在人际交往中,当一方感到对方情绪激动,选择暂时离开现场,避免争吵升级,也是一种“退避三舍”。
总结
“退避三舍”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战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强调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让步,以达到长远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要懂得灵活应对,而不是一味硬碰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