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一、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威廉·瓦根舍因(Wilhelm Wagenschein)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典型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该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维训练,主张以“范例”作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其核心理念包括:
- 通过精选的“范例”展示知识的关键特征;
-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与推理;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教学过程应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瓦根舍因认为,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通过范例揭示知识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与迁移能力。
二、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提出者 | 威廉·瓦根舍因(Wilhelm Wagenschein) |
| 提出时间 | 20世纪50年代 |
| 理论基础 | 教育哲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 |
| 核心理念 | 通过“范例”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与规律 |
|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 |
| 教学特点 | - 以典型例子为核心 -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 强调思维训练与探究学习 |
| 教学步骤 | 1. 提出问题或情境 2. 展示范例 3. 引导观察与分析 4. 总结规律与原理 |
| 适用学科 | 数学、科学、语言等需要逻辑思维与概念理解的学科 |
| 优点 | - 激发学生兴趣 - 提高思维能力 - 促进深度学习 |
| 局限性 | - 对教师要求较高 - 范例选择难度大 - 需要较多时间准备与引导 |
三、总结: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范例,并设计有效的引导策略,以充分发挥该教学法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