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成语解释】“完璧归赵”是一个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奉命将和氏璧送往秦国,面对秦王的欺诈行为,他机智地保护了赵国的宝物,并最终成功将其完整带回赵国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成语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完璧归赵 |
| 拼音 | wán bì guī zhào |
| 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含义 | 把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归还贵重物品或完成任务后保持原状 |
| 近义词 | 物归原主、完物归原 |
| 反义词 | 败絮其中、弄巧成拙 |
|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假意以城换璧,蔺相如巧妙周旋,最终使和氏璧安全返回赵国 |
成语故事简述: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派人向赵国提出用15座城池换取这块玉。赵国权衡后,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蔺相如到达后,发现秦王并无诚意,便以智取胜,借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在秦王面前揭露其欺诈行为。最终,秦王无奈,只好放蔺相如回国,而和氏璧也安然回到赵国。
使用场景举例:
- 在商业交易中,若一方未按约定交付货物,另一方要求对方补足并归还,可以说“请完璧归赵”。
- 在图书馆借书后按时归还,也可说“我已完璧归赵”。
总结:
“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诚信与智慧的象征。它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讲求原则,不因利益而失去底线,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这一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