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里巴人成语解释】“下里巴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民间文化,常用于形容通俗、大众化的事物或人群。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
一、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释义: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后用来比喻通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或人物。也可用来形容普通百姓或缺乏文化修养的人。
出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羽翼轻风;鲲鱼朝发昆仑墟,暮宿孟诸,吞舟之鱼,仰而食之。然则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来,“下里巴人”成为与“阳春白雪”相对的概念,代表通俗艺术。
二、成语用法与示例
| 用法 | 示例 |
| 形容通俗作品 | 这首歌旋律简单,歌词直白,正是典型的下里巴人风格。 |
| 指代普通民众 | 在农村,大家更喜欢听下里巴人的故事,觉得贴近生活。 |
| 贬义用法 | 他总是说些下里巴人的话,让人觉得不够文雅。 |
三、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对比意义 |
| 阳春白雪 | 高雅、精致的艺术 | 与“下里巴人”形成鲜明对比,象征高雅文化 |
| 雅俗共赏 | 既高雅又通俗 | 强调作品的广泛接受度,不同于“下里巴人”的单一性 |
四、总结
“下里巴人”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它既可以用来形容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对某些人行为或语言的评价。在日常交流中,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下里巴人 |
| 拼音 | xià lǐ bā rén |
| 释义 | 原指民间歌曲,现多指通俗、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或人 |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
| 用法 | 形容通俗作品、普通民众、贬义用法 |
| 示例 | 这首歌是下里巴人风格;他说话太下里巴人了 |
| 对比成语 | 阳春白雪(高雅) |
| 文化意义 | 反映文化层次差异,体现语言多样性 |
通过了解“下里巴人”的含义与用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背景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