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昏罗帐是什么意思】“红烛昏罗帐”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红烛昏罗帐”是诗中描绘的一个意境场景。
“红烛”指的是红色的蜡烛,象征着温暖、浪漫和情感;“昏”表示光线微弱,暗示夜晚或情绪低落;“罗帐”则是指华丽的纱帐,常用于古代贵族的卧室,营造出一种私密、柔美的氛围。整句“红烛昏罗帐”描绘的是一个在昏暗灯光下,女子独坐罗帐中的情景,透露出一种孤独、思念与深情的情感。
“红烛昏罗帐”出自李商隐的《无题》,通过描写红烛微光下的罗帐,营造出一种凄美、幽静的氛围。它常被用来表达爱情中的离别、思念与深情,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婉约风格。
表格:红烛昏罗帐解析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李商隐《无题》诗 |
| 字面意思 | 红色的蜡烛在昏暗的罗帐中燃烧 |
| 象征意义 | 温暖、浪漫、孤独、思念、深情 |
| 情感基调 | 哀婉、忧郁、柔美 |
| 文学风格 | 婉约派,注重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写爱情、离别、相思等主题 |
| 作者背景 |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以情诗和无题诗著称,语言含蓄优美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红烛昏罗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场景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艺术的表达。在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中,这一意象也被广泛引用,以增强画面的唯美与情感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