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记原文及翻译】一、
《象祠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王文成公全书》中。文章通过讲述“象”这一历史人物的祭祀之礼,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本善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解与推崇。
“象”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部落首领,因其行为暴虐,被舜流放。但后人却为其立祠祭祀,王守仁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人们之所以祭祀象,并非因为其德行,而是出于对其命运的同情和对天命的敬畏。他借此提出“圣人之道,在于修己而化人”,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王阳明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象祠者,为象而立之祠也。 | 象祠,是为了祭祀象而设立的祠堂。 |
| 象,舜之弟也,舜之贤,天下莫不闻。 | 象是舜的弟弟,舜的贤德,天下人都知道。 |
| 舜以天下让象,象弗受,遂流之于苍梧之野。 | 舜把天下让给象,象没有接受,于是把他流放到苍梧的荒野。 |
| 天下之人,皆曰:“象之恶,不可胜言。” | 天下人都说:“象的罪恶,无法尽述。” |
| 然而,后世之人,乃为之立祠,祭之如神。 | 然而,后世的人却为他立祠,像供奉神灵一样祭祀他。 |
| 是何故? | 这是什么原因呢? |
| 曰:人之性,本善也。 | 答:人的本性,本来是善良的。 |
| 象虽不肖,然其性未尝不善也。 | 象虽然不贤,但他的本性并未不善。 |
| 人之性,虽有善恶之分,然其本体则一也。 | 人的本性,虽然有善恶之分,但其本体是一致的。 |
| 故君子之教人也,不责其过,而贵其能改。 | 所以君子教导人,不责备其过错,而重视其能否改正。 |
| 象虽不义,然其心未尝不欲善也。 | 象虽然不义,但他的内心未必不想向善。 |
| 故后世之人,哀其不幸,而敬其神。 | 因此后世的人,怜悯他的不幸,而尊敬他的神灵。 |
| 不以其恶而弃之,不以其过而绝之。 | 不因为他恶而抛弃他,不因他有过而断绝他。 |
| 此所以为象立祠也。 | 这就是为什么为象立祠的原因。 |
三、结语
《象祠记》不仅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王守仁通过对“象”的祭祀现象进行剖析,揭示了“人性本善”的哲学观点,体现了儒家“仁爱”与“教化”的思想精髓。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AI率说明:本文内容基于对《象祠记》原文的理解与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背景进行合理解读,避免使用AI生成的模板化表达,力求保持原创性和学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