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赤壁二赋”,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的重要作品之一。文章以游赤壁为线索,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的写作风格,但情感更加沉郁,哲理更加深邃。文章通过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思想。
二、原文节选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 呜呼!此山之胜,吾与子之所共适也。其可得而弃乎?然则吾与子之所以乐者,非独以兹山之胜也,亦以吾心之安也。
三、内容结构分析
| 部分 | 内容概述 | 表现手法 | 主题思想 |
| 开头 | 描写夜游赤壁的环境 | 景物描写 | 环境清冷,心境孤寂 |
| 中间 | 与客饮酒、登高望远 | 对话与描写结合 | 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 鹤影出现 | 孤鹤飞过,引发联想 | 象征与想象 | 引发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
| 结尾 | 回忆与感悟 | 抒情与议论 | 表达超然物外的心境 |
四、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哲理之作。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悟,同时也展现出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从容。文章中,“吾与子之所以乐者,非独以兹山之胜也,亦以吾心之安也”一句,集中体现了苏轼“心安即是归处”的人生哲学。
五、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用词精准,画面感强,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
- 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
- 哲理深厚:通过自然景象引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富有哲理性。
六、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与研究。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哲学层面来看,《后赤壁赋》都值得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