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肩谄笑的故事和含义简短】“胁肩谄笑”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为了讨好别人而故意做出卑微、讨好的样子。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一些现实。
一、故事来源
“胁肩谄笑”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原文为:
> “胁肩谄笑,左右顾而言。”
意思是: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左右张望,低声说话。这种行为多用于形容那些为了取悦权贵或上级,而表现出过分恭敬甚至虚伪的态度的人。
在古代,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缺乏骨气和人格尊严的表现。因此,“胁肩谄笑”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阿谀奉承、没有原则的人。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胁肩谄笑 |
| 拼音 | xié jiān chǎn xiào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
| 释义 | 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讨好奉承、卑躬屈膝的样子。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无骨气、阿谀奉承。 |
| 近义词 | 奉承拍马、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
| 反义词 | 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正直无私 |
三、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胁肩谄笑”虽然不再常见于正式场合,但其背后所反映的人际关系中的“讨好心理”仍然存在。有些人为了利益或地位,可能会选择压抑自我、迎合他人,甚至放弃原则。
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真诚与独立。真正的尊重和认可,不应建立在卑微和虚假之上,而是源于自信与正直。
四、总结
“胁肩谄笑”不仅是对一种行为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它警示人们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要坚守自我,不做无谓的妥协。一个有骨气、有原则的人,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