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的词语解释是什么】在汉语语法中,“被动句”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方式,用于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它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语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被动句”的含义及其相关词语,本文将从定义、结构、常见词语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这类句子通常使用“被”、“受”、“遭”、“挨”等介词或动词来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构成一种“受事者+被(受)+施事者+动词”的结构。
例如:
- 他被老师批评了。
- 这本书是我写的。(虽然不是典型的被动句,但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含的被动表达)
二、被动句的相关词语解释
| 词语 | 含义 | 用法举例 |
| 被 | 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常用于被动句中 | 他被同学嘲笑。 |
| 受 | 表示受到某种影响或待遇 | 她受到了表扬。 |
| 遭 | 表示遇到不好的事情 | 他遭遇了不幸。 |
| 挨 | 多用于口语,表示受到打击或惩罚 | 他挨了骂。 |
| 为 | 表示因某人而受到某种行为 | 他为朋友所误解。 |
| 是……的 | 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 这书是我写的。 |
三、被动句的结构特点
1. 基本结构:
主语(受事者) + 被/受/遭/挨 + 施事者 + 动词
例:书被他拿走了。
2. 省略施事者:
在某些情况下,施事者可以省略,只保留“被”字结构。
例:这本书被借走了。
3. 非“被”字被动句:
有些被动句不使用“被”字,而是通过语义或上下文来体现被动关系。
例: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隐含被动)
四、被动句的使用场景
- 书面语中:更常使用“被”字结构,显得正式、客观。
- 口语中:常用“挨”、“遭”等词,语气更自然。
- 文学作品中:常用来突出人物遭遇或事件的被动性。
五、总结
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常见的被动标志词包括“被”、“受”、“遭”、“挨”等,其结构多为“受事者 + 被/受 + 施事者 + 动词”。在不同语境下,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也有所变化,了解这些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附表:被动句相关词语一览表
| 词语 | 类型 | 示例 | 说明 |
| 被 | 介词 | 他被老师批评 | 表示承受动作 |
| 受 | 动词 | 她受到了表扬 | 强调感受 |
| 遭 | 动词 | 他遭遇了困难 | 多用于负面事件 |
| 挨 | 动词 | 他挨了骂 | 口语化表达 |
| 为 | 介词 | 他为朋友所误解 | 引出施事者 |
| 是……的 | 结构 | 这书是我写的 | 强调主语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被动句”的含义及其相关词语的使用方法。


